从苦难中崛起 她用服装厂为残疾人点亮就业梦

日期:2025-03-17 浏览:537
字号:
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分享到:

在纳溪区永宁街道龙人路的纳溪智越服装有限公司内,杨元真坐在工位上,专注地为裁好的棉衣布料点上点位。这份一分钱一个点位的服装厂杂工工作,让残疾人杨元真实现了有工作的夙愿。

依托服装厂,纳溪智越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易堂智用14年时间,将这里打造成一个特殊群体避风港。特殊群体在这里有尊严地工作,实现了自己的价值。

生活难自理

板凳妈妈找到人生第一份工作

几个月前,在易堂智的帮助下,杨元真得到了这份在服装厂做杂工的工作,这是她有生以来的第一份工作。

杨元真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,导致她二级肢体残疾,双腿无法自主行走,只能靠挪动板凳辅助移动,半个月不出门是她生活的常态。2014年,丈夫脑溢血去世,留下杨元真和三岁半的女儿家里没了顶梁柱,为了生存,杨元真努力找工作。

杨元真没有怨天尤人,她总说:生活还要继续,会一天天变好的。靠着低保金,杨元真节衣缩食把女儿养大。如今,女儿进入初三年级,想到女儿以后升学费用会更高,杨元真不免有些担忧,找一份工作的愿望愈发强烈。

去年7月,纳溪区残联组织开展了一场残疾人运动会。在女儿的鼓励下,杨元真去参加了运动会,参与者都是和她相似遭遇的残疾人。下五子棋时,杨元真和对手易堂智闲聊起来。易堂智了解到她的情况后说:你到我这里来,有适合你做的工作,计件拿钱。

对杨元真而言,这份工作来之不易。点位、剪线头、包装、缝口,这些靠双手完成的杂活儿杨元真都能干。为了方便杨元真照顾孩子,易堂智经常把货送到杨元真家里,让她在家里也能工作。遇到旺季活多的时候,易堂智就早上开车去接上杨元真再去厂里,干完活再送她回家。

图片1.png 

杨元真为裁剪的布料点上点位

杨元真说,服装厂是她的第二个家,老板人好,工友们也照顾她。每次到厂里上班,就能跟工友们一起吃一顿免费的午餐,对杨元真来说,既可以改善伙食,还能节约一顿饭钱。由于行动不便,杨元真做完一捆布料的杂活后,工友们会主动为她换上一捆新的。上厕所不方便,总有工友过来搀扶。

很长一段时间,去服装厂成了杨元真每天的期待。有了工作,就有了收入,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上三四百元,虽然在外人眼里微不足道,但是能工作这件事对杨元真来说特别重要。第一次领到100多元工资时,杨元真母女俩高兴了好久,女儿说:妈妈,你终于可以靠自己挣钱了。有了这份工作,杨元真觉得生活越来越有盼头。

搭建“避风港”

为他人点亮前行

拉了杨元真一把的人,是易堂智。而杨元真的故事,仅仅是易堂智搭建避风港、照亮他人前行道路的一个缩影。

图片2.png 

易堂智查看工人们服装缝纫情况

同为残疾人,易堂智屡遭不幸,人生更为坎坷。其多次经历家庭变故,先后经历了两场车祸,腿部、腰部多处骨折。但她凭着坚韧跨过了每一道坎,将苦难化为帮助更多残疾人的动力,成立了纳溪智越服装有限公司,并发起建立了帮助特殊群体的纳爱迎光工作室。

我不能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,虽然身体残疾了,但心不残,我要站起来养活自己。正是这样的信念,支撑着易堂智走到现在。

2011年,易堂智办起服装厂。如今,这家服装厂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。厂里有30多名员工,其中大多是易堂智招来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。

聋哑人刘家宇在这里工作了8年,是服装厂的老员工。他本是一无所有的孤儿,易堂智发现了他手巧且好学,便让他留下来工作。别看刘家宇听不见,却是厂里的质检员。通过手写沟通,他能按标准完成包装任务。细心的他,还能及时发现问题,拉链坏了、打漏针了,他都会查出来,让有瑕疵的货单及时返工。

邓锦熙去年来到服装公司,21岁的他是一位自闭症患者,父母曾经为他询问了多份工作,但都遭到拒绝。直到找到易堂智,才让邓锦熙打开了自己,从前胆小内向的他变得开朗了,我很开心在这里工作。邓锦熙一字一字地说。如今,邓锦熙已有了很大进步,可以不用父母接送,自己上下班了。

易堂智把员工当家人一样对待,提供免费的午餐,坚持在加班日把每位员工平安送到家。服装厂没有订单的日子,易堂智就托人四处寻找缝制玩具的手工活儿,让他们多挣一分是一分。易堂智说,这个服装厂是员工和她一起撑起来的,员工成就了她,也为她的生活增添了色彩。

只要还能

未来继续为他们“织”出人生勇气

未来如何打算?易堂智眼眶湿润,坚定地说:就算我70岁了,只要还能做下去,我都不会把他们拒之门外。

两列缝纫机的针头不断跳动,员工们不断移动衣服,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,纳溪智越服装有限公司正在加速完成一万件棉衣的抖音订单。

在易堂智悉心打造的避风港中,许多原本几乎没有工作可能的残疾人实现了工作的夙愿,他们不仅获得了工作保障,更收获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