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愿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。”她把陶行知的这句话写在笔记本的扉页,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她就是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唐兴友。进入特教行业17年来,她默默耕耘,无私奉献,精心地呵护着一个个“残缺”的生命……
“我要把这枚金牌献给唐老师,要不是因为有她,我根本不可能站在这里!”在参加泸州市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获得投掷项目金牌后,小俊深情地说道。
今天,我们一起走进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优秀教师唐兴友的故事。
毅然投身特教事业
1996年8月,唐兴友从泸县师范毕业,来到泸县顺河乡的一所偏远村小任教,从此扎根在乡村,一干就是11年。2007年8月,她工作调动回到县城,当时正值泸县中宏特殊教育学校成立,学校师资紧缺,领导找到她问是否愿意去特校工作,她那时对特殊教育几乎一无所知,心里也是直犯嘀咕。但当她了解到泸县尚无一所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,残疾孩子只有在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、甚至是无学可上时,她再无丝毫的犹豫,毅然投身特殊教育事业,从此和特殊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然而当新学期开学时,她才意识到这份工作远比想象的困难,学校共11名老师,大都和她一样是从普通学校半道转行而来,他们遇到了共同的难题——残疾学生该怎样去教啊?
学校安排她上聋班语文,面对这些无法听到声音的孩子,意味着以前的教学经验几乎全无用处,一切只有从头开始。为了和聋生沟通,她夜以继日地钻研手语;为了教他们发音,她不仅要用夸张的口型反复示范,有时还要让学生把手放在她的喉咙上感受声音的震动再跟着练习,往往是一节课下来,她喉咙已嘶哑得说不出话;遇到抽象的概念,要让学生理解就更困难了,有时要画图解释,有时还要手脚并用地表演多次,他们才能明白。
特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偏远农村地区,他们一个月才回家一次,平时就住在学校宿舍。学校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,老师们上课之余还要兼管住校学生的生活和安全。唐老师总是把这些残障孩子当亲人一样关怀备至,对有智力障碍的孩子,还要教他们上厕所,教他们梳头,帮他们盖被子……全校一百多名孩子,哪个睡觉喜欢踢被子,哪个爱尿床,哪个常打鼾,她都如数家珍。
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,唐老师在值夜班,一个叫小燕的智力障碍学生,突然发起了高烧,咳嗽不断还伴着呼吸困难,当时病情非常危急,唐老师赶紧和其他老师一道将小燕送到了医院,安顿好小燕后她又迅速回到学校看管其他孩子。等小燕输完液回到学校,已是凌晨两点,她又守在小燕床前,直到她沉沉睡去。因为担心,她又几次三番地去查看小燕的情况,那一晚,她几乎就是在小燕寝室和值班室之间奔走迎来了天明。第二天小燕病好了,她却因感冒发烧而难以下床。
在特校工作了17年,唐兴友一心扑在这些孩子身上,她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些孩子,爱上了这份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。她常说:从事特殊教育工作,首先要爱上这群特殊的孩子,这样才能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,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。
把阳光种入孩子心间
小俊是一名有心理障碍的听障儿童,在他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,小俊爸爸忙于做生意,对于听不见也不会说的小俊,家长只是从物质上来满足他,却无暇与他交流谈心,关注他的心理发展,导致小俊脾气暴躁,在学校时和同学、老师冲突不断。大家都说,这个孩子怕是“无药可救”了。
在小俊四年级的时候,因为学校工作的调整,唐老师接任了这个班的班主任。一堂语文课上,小俊又发起了脾气,又是摔书又是打桌子。唐老师赶忙去制止他,但小俊显得非常抗拒,对唐老师又抓又踢,唐老师拉住他的手,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,安抚他的情绪,待他安静下来后再耐心地和他交流。或许是感受到了母亲一般的温暖,小俊不再抵触她,开始慢慢地接纳和信任唐老师。她也经常找机会和小俊交谈,给他讲故事,教他辨别是非,规范他的行为。针对小俊的情况,唐老师又积极争取到家长的配合,让家长经常接孩子回家,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,如何给予孩子更多的亲情和关爱。后来,小俊的性格有了明显的改善,现在他已经长大成人,在上海一家星巴克担任星级咖啡师。
“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觉到家一般的温暖!”对待自己的学生,唐兴友有着如母亲一般的偏爱。小孩都爱吃零食,她就经常变着花样地给他们准备一些小零食;孩子们长期在学校寄宿,生日也几乎都在学校度过,只要班上孩子逢生日,她都会去县城最好的蛋糕店,为他们买蛋糕,组织孩子们一起庆祝生日;给智力障碍学生擦鼻涕、修剪指甲、洗尿湿的裤子……
唐老师在教聋生时有个“绝招”——让他们写日记。“老师希望你们在日记里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,想写什么都可以。”当学生在日记里表露出畏难情绪时,她会给他“遇到困难不要怕,老师会帮助你,困难也会变为成长的阶梯”的鼓励;孩子做了好事,她会给他“好棒!继续努力!”的赞语;孩子嫌打扫校园卫生太累太麻烦,她就给他鼓劲“为什么不劳动呀?你看因为你们的努力,我们学校变得多干净啊!全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感谢你们呢!”渐渐地,日记成了她和孩子们交流的重要工具,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。
在与学生轻松、自然的心灵对话中,教育也如那润物无声的春雨一般,悄然发生。孩子们可能还不知道,可以通过文字与人进行交流,会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多大的帮助!
“亲其师,信其道 ”,这是一个情感双赢的过程,学生收获了信任与关心,教师体验到了教育带给自己的愉悦,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逐渐形成。小鑫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,一次他在日记里问道:“为什么会出现了地球,唐老师,请你告诉我,好吗?”唐老师执笔回复,“老师一定告诉你,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!”当唐老师把相关资料交到她手里时,惊奇与兴奋在她脸上来回荡漾。小鑫后来考上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,现在在浙江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任教。谈起唐老师,小鑫非常的感激:“她用母亲一样的关怀,将爱的光辉洒满了我的心田,在我求学的路上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。能遇到唐老师,是我最大的幸运!”
为折翼天使插上翅膀
“学校缺培智班语文老师,唐老师要不你去试试吧。”从事聋班语文教学七年后,学校领导找到了唐兴友。所谓培智班,就是由智力障碍儿童组成的班级,也是特校里最难教的班级。但她没有犹豫,当即答应了下来。她说:“我算是特校里比较有经验的老师之一了,我应该担负起这份责任!”
后来,学校又缺教科处主任,她迎难而上;缺德育主任,她也义不容辞地转变了工作岗位;又缺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,她直接就兼任了。学校缺什么人才,她就努力把自己变成那样的人。那段时间特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有什么难办的事就找唐老师,她准能做好。
不管是作为普通教师还是学校的副校长,唐兴友总是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,辛勤的付出也收获了累累硕果:2017年12月,她被教育部办公厅、中国残联办公厅、交通银行办公室授予“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”;2022年,被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评为“新时代中小学教学名师”;多次被评为市、县级“优秀教师”、 “优秀教育工作者”、“三八红旗手”、市级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;课题《县域内重度脑瘫儿童送教上门实践研究》获得省政府二等奖,《听障学生语言表达规范化培养策略研究》获市政府二等奖。教学成果《农村地区听障孩子家庭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》获省一等奖。十余篇论文获省、市、县一、二等奖。她辅导的学生多次参加了市、县的各种文艺演出。学生舞蹈《风雨路上》获泸州市残疾人文艺表演一等奖、《龙舞恋乡》获泸州市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;师生舞蹈《情声》获县一等奖。她所指导的两名学生被省残疾人艺术团录取。
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激励、唤醒与鼓舞”,关爱无边,亲情漫漫,唐老师用爱心去点燃“残障儿童”内心的希望,让阳光沐浴他们稚嫩的生命,让雨露滋润他们成长的心田,引领他们走出心灵的荒漠,走进亲情的绿洲。在她的悉心教导下,她的学生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:有的考上大学做了特殊教育老师,有的开起了网约车,有的当上了外卖员,有的进了工厂上班,还有的自己经营着店铺当起了老板……
每当看到曾经的学生从最初时的懵懂无知到后来能正常地与人交流、融入社会,唐兴友都感觉到成就感满满,“我们特教人的使命,就是为这群折翼的天使重新插上腾飞的翅膀!”